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老城區的建設逐漸從“大拆大建的增量擴張”轉向“見縫插針的存量更新”。在規劃師和建筑師的視角下,街道更新更多關注以建筑圍合為主的空間,景觀提升大多作為其輔助手段。然而,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性,將“綠色”作為街道的圖底,讓行人快速的穿行變為公園式的漫游?本項目便是風景園林師從自己的專業視角,提供的一種關于城市微更新激活街道空間的新思路。
▼一個中國城市老城區最常見的街景
▼6個月后,將變身為網紅街道打卡地
項目背景
鄭州市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公園城市為目標開展了老城區更新工作。碧沙崗公園作為擁有60年歷史的標志性公園,成為老城區更新試點。該公園位于鄭州市老城區中心,周邊遍布鄭州市政府、各職能部門、醫院、商場、地鐵站等。本項目的改造核心是沿碧沙崗公園西側嵩山路和北側建設路步行街道空間的提升改造,面積約3公頃,包含人行道和公園邊界的綜合改造。設計旨在以“拆墻透綠”為指導,將城市街道與公園邊界充分融合,實現“城市即公園”的愿景。
更新策略
打破原有剛性邊界,意味著會面臨諸多困難和阻礙,碧沙崗公園與道路用地的邊界現狀存在公園柵欄、地下綜合管廊、電力、通訊等市政設施。項目推進依賴于鄭州市委市政府的遠見和決策力,以及鄭州市園林局的執行力和協調力,對已有市政設施的改線、拆除,為項目實施創造了前提條件。
▲公園柵欄和配電箱的拆除,使道路用地和公園綠地的剛性邊界變成彈性的綠色街道空間
2. 從“快速通行的冰冷街道”到“各得其所的熱鬧街道”
筆直的人行道和封閉的柵欄,給人以快速通行的導向性和冰冷的心里體驗,設計通過微更新途徑,利用碧沙崗公園綠地資源,將公園林帶納入街道步行空間,改變步行方式,設置休憩港灣、廊架等設施,營造綠色街道,形成可行可賞、景觀宜人的街道慢行空間。街道的微更新也引發了意想不到的使用者反饋。
▲行道樹下的綠丘將步行與車行分隔,安全的街道為多樣化行為提供了可能性。街道變成城市舞臺,每位路過的行人都是他們的觀眾。
▼孩子的奔跑、新人的婚紗攝影、大爺的樂器演奏、大媽的美拍,城市微更新帶來的變化,便是街道的人情味。
▼將人行道適度曲化,在保證步行流暢的前提下,營造漫步公園行走體驗
3.從“封閉的公園邊界”到“開放的公園城市”
公園邊界往往是設計忽視的地帶,為保證公園的內部完整和安靜,常用植物、地形甚至圍欄進行邊界限定。本項目的實施重新定義了城市公園邊界。相比公園內部,緊鄰街道的公園邊界與城市街道和市民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當面臨此類設計和改造時,需要設計師以更開放的態度審視城市與公園的關系——城市即公園。
▼新增加的次入口提高了公園的可達性,模糊了公園與街道的邊界感。
▼市熱力圖表示了人流的密度,改造完成后,公園西側和北側邊界的人流量明顯增加,城市生活與公園的滲透性更強。
4. 從“圍墻內的雜木”到“街道上的風景”
臨機動車道一側,在法桐行道樹下增加了微地形進行交通分流,形成疏朗起伏的車行界面;臨公園一側,設計保留現狀的雪松、棕櫚、大葉女貞等喬木,清除下層雜灌,同時增加微地形,補植小喬和地被,營造復層圍合、尺度宜人的步行景觀界面。
▲公園側的微地形和行道樹下的微地形,共同營造出舒適的步行空間
社會反響
鄭州碧沙崗公園拆墻透綠景觀提升改造項目從設計到竣工歷時僅半年時間,項目建成引起了鄭州市民熱烈的關注和打卡,今日頭條、鄭州晚報、鄭州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爭相報道。本項目也得到鄭州市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成為北林地景開拓河南市場的樣板工程。
▼駐場三個月的設計師孫夢苑接受媒體采訪,這是小孫為家鄉鄭州留下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工地夕陽下的設計師剪影
設計團隊:設計二院(周琨、孫夢苑、李航、、高雄雄、張鴻)
本文撰文:周琨
編輯:李雪飛